美國華裔作家哈金的小說《櫻花樹後的房子》裡,有一段是描述故事中的男主角,每天站在桌子前,熨燙布片的縫線處,可是地下室裡悶熱無比,空調至少有十年老舊,效率很低,轉起來聲音大,使他想到,身為一位新移民的下層社會勞工,只能靠勞力在出售自己的無奈。他哀怨的思索自問:「誰會想到我會落在一個血汗工廠?」


 


故事中的漂泊離奇,細膩刻畫,讓我彷彿看見了新移民,在所謂物質天堂的國度,卻身為下層社會的邊緣人,受到無法言喻的委屈。為求生活溫飽與生活改善,他們放棄了休息時間,放棄了抗爭工作環境惡劣的勇氣,甚至於,連做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也放棄了爭取的念頭。


 


一切都在「暫時忍耐」中度過。「過渡時期」這四個字,成為他們的「安慰劑」與「催眠藥」,只要有工作,有收入,有錢寄回家,做牛做馬都不計較,幸能不失業,就要謝天謝地的感恩了。


 



 


最近,「血汗工廠」這個名詞又多次出現在媒體上,顯然和勞工的跳樓新聞有些關連吧。「血汗工廠」英文「sweatshop」,我特地上網查了一下,它意指:環境惡劣恐怖,可能充斥著有害物質,輻射,工作時間太長,薪資條件太低,高熱度或低溫度,工作內容重複、單調、乏味。


 


在老闆的嚴厲督促「追求利潤最大化」下,員工受到不合人道精神、法律正義的「過勞」對待。簡單的說,這個名詞真正意味著:「勞力被剝削」,「尊嚴被踐踏」,「勞資不平等」,「弱勢著屈服於強勢者」,的現實景象。


 


「血汗工廠」固然是一個道德的檢驗,有時也不免淪為同業競爭中,污名化對手的抹黑手段,假道德之名,行打擊之實。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,如果不有所節制的對待員工,以「溫情」取代「絕情」,很容易被人拿來做文章,這也是極其自然的事。因此,那些老闆自己拿太多,員工拿太少的企業,總有一天會遭遇到「道德的風險」。


 


所謂「道德的風險」即是,當一家企業的「企業治理」出現了道德的瑕疵,漠視員工的福利與權益,不顧股東的利益與風險,逃避企業的社會責任時,企業本身就會瀕臨被「反彈與唾棄」的風險,嚴重時甚至如螻蟻之潰長堤,整個企業被人視為過街老鼠。


 


以前歐洲某著名品牌的運動器材廠商,因大量使用童工,以求降低成本,後來還是紙包不住火的被揭發出來,導致消費者義憤填膺,群起抵制,迫使那家企業不得不取消童工生產,向憤怒的消費者低頭,換取安渡滯銷與退貨的危機,算是「踢到鐵板,得到報應」。


 


凡壓迫勞工的生產機構,一旦被貼上「血汗工廠」的標籤,企業形象就會瞬間爆胎。道德的力量雖然見於無形,也能成為一股反制不道德的浪潮,「夜路走多了」,容易「迷航」或「翻車」,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。


 



 


自從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宣佈破產,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以來,除了「血汗工廠」之外,似乎也出現了一些同質性很高的「血汗職場」。


 


根據側面的了解,這些職場的特徵是:老闆不重視員工的權益與福利,動輒以裁員、減薪、凍薪、休無薪假、公司結束或出走為要脅,在精神層面上「威逼壓榨」,在物質上「緊縮刻薄」,工作肆意追加,遇缺不補,加班不能拒絕,無加班費,請假刁難,罰則嚴苛,外加言語上的羞辱責罵 ……


 


這樣「吃定你不會走」的公司,算不算也是一種「血汗職場」?有人就自嘲自己的薪水,有一部分是「遮羞費」、「挨罵所得」。


 



 


「從業人員是企業的資產,不是企業的負債;從業人員是企業的夥伴,不是企業的奴隸」,當就業市場低迷,求職機會緊縮,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候,企業主的度量,高下立判。誰都不喜歡在檯面上說得漂亮,做起事來荒腔走板,被人看破手腳的領導者。


 


「追求利潤最大化」理所當然是企業追求的目標,但無論如何,在執行上,還要兼顧到員工的感受與社會的觀感,還有企業的社會責任,因為「水能載舟,水也能覆舟」。誰無視於「道德風險」,誰就要承擔「道德風險」,這是很公平的!


 


 


〈文、攝影/胡順成〉


 


 


 


【繼續閱讀上一篇(新名詞與新思維00026


請按下列網址】


 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evin-hwu/article?mid=7374&next=7295&l=f&fid=15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 hwu 的頭像
    kevin hwu

    一個老留學生 kevin Hwu

    kevin h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