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期的講義雜誌裡,有一篇名作家王文華先生的文章,談到了一般人見面,聊起近況,最普遍的寒喧是:「最近很忙,很累!」


 


「忙」和「累」,似乎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。說到為何忙?為何累?每個人都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,有的人為了「賺錢」很忙,有的人為了「人情」很累,有的人為了「鬥爭」很忙,有的人為了「病痛」很累。一千個人,有一千個故事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疲累,常常被解讀成負面的東西,倒也是天經地義,因為,做任何一件「不太想做,卻被迫非做不可」的事情,哪有不累的道理?那麼,做想做的事情,會覺得很累嗎?應當不會,因為那種累,完全不一樣的感受,潛意識裡,不會有抗拒,累就無所從來。


 


我想過:「能不能有一種累,是美好的疲累?」理論上應該是有的,實際上也有。美好的疲累,是累得很開心,累得心裡在微笑,這樣的心境,對一個人的健康,不但不減分,可能還是加分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我們和世界的關係,是一種「連結」,有形的方面,我們和家人、親人、同學、同事、朋友、鄰居,甚至搭同一班車的乘客、在同一座公園活動、在同一個超市購物、在同一個路口等紅綠燈、在同一個窗口排隊的人……某種意義上來說,都有連結;無形的方面,我們又可能超越時空,跨越距離,去想念多年前一起唸書的同學、移居到國外的同事、已經過世的親友、曾經幫過自己、鼓勵過自己的那個人、或早已成為昨日黃花的舊日戀人……


 


當某一對象和我們有親密的連結時,我們的付出自然會心甘情願,所謂「再累也是值得」,「做死也甘願」,這種累,我把它歸類為「美好的疲累」;反過來說,當我們為一個感覺上毫無連結的人付出時,心中若沒有普渡眾生的念頭,沒有為他付出的意願,我們的感覺就會好累好累,我把它定義為「不美好的疲累」、「讓人身心俱疲的操勞」。


 


如果,一個人的生活中,甚至於一輩子歲月裡,竟然多數的時間,都在「沒有連結」的疏離關係之中去做事,那麼,「很忙,很累!」的生理反應,一定會如影隨形,如荷重擔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疲累,能不能不要是負面的東西,反而變成美好的感覺呢?這恐怕必須從個人的認知上來探索。以唸書來說,人生目標清楚又堅定的人,唸起書來,就算熬夜苦讀,應該還是只有美好的疲累,人生目標不清楚又不堅定的人,唸起書來,必定是厭煩不堪的疲累;孝順的孩子照顧雙親,是美好的疲累,無心孝順的孩子則是相反;對公司忠誠的員工,再累也會全力以赴,對公司不夠忠誠的員工,工作起來,很難避免痛苦寫在臉上,埋怨藏在心裡。


 


「認知」,決定心態上能否有連結,或是有多少的連結;「誘因」,也會影響連結基礎牢不牢固,久不久遠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一個有愛心的人,看見路邊有一隻受傷挨餓的小狗,他的情感會和這隻小狗的處境產生連結而停下腳步,從而伸出援手;一個把「共體時艱」掛在嘴邊的老闆,如果和員工斤斤計較,沒有為員工的福利著想,如何使員工有想要和老闆「共體時艱」的連結?連結,是一種情感上的結合,不是徒有形式上的結合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當我們期望別人對自己多關心一點的時候,我們到底做過了多少和別人的「連結」?當我們想要從工作的苦楚中遁逃的時候,我們對工作的「重要性」、「使命感」做了多少的「連結」?當我們在苦於別人不理會我們而袖手旁觀時,我們可曾對別人付出過多少熱心的「連結」?如果沒有,要如何期待對方?連結是因,被連結是果,種因得果,無因不果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很多學生,很多上班族,還有很多家人之間,無法擁有一種「付出時」美好的疲累,是因為,他們的心態和認知,一直處在「不得已」、「應付」、「免強接受」之中,生活的巨大陰影,壓得人像不停旋轉的大陀螺,累得人像一條走不動的哈巴狗」。


 


要脫離這樣的困局,除非,從此刻起,對手邊的工作,身邊的人,重新賦予一種新的「認知」、新的「連結」。當自己能說服自己,從消極轉成積極,從被動化為主動時,痛苦的疲累指數一定會逐漸降低,美好的疲累指數會慢慢升高。


 


這時,我們和朋友的寒喧當中,可能不再喊忙喊累,你可能會說:「忙得很開心,累得很痛快」。


 


(文、攝影 / 胡順成〉


【繼續閱讀上一篇(緩慢生活‧看世界)0031


請按下列網址】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evin-hwu/article?mid=526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 hwu 的頭像
    kevin hwu

    一個老留學生 kevin Hwu

    kevin h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