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 


朋友說:「今年真是流年不利,國外有華爾街引起的金融風暴,導致國內連動債投資者慘賠,股票基金投資者套牢,加上辛樂克颱風的斷橋事件,毒奶粉引起的消費性恐慌、企業無辜受累、麵包店關門、通貨膨脹,銀行呆帳黑洞造成的放款緊縮、消費意願停滯、房地產閒置空屋率高,可說是天災人禍不斷。」


 


這位朋友還憂心的說:「現在找工作都已經夠難了,要是開放陸生來台或承認他們的學歷,以後找工作恐怕難上加難,失業率更高,裁員更多,會不會因為市況蕭條,引發本土型的經濟連鎖風暴,實在很難說,這一點不得不提高警覺。」


 


我對他的遠見深感敬佩。失業的人往往以為失業是一種罪惡,以至於無法正常的面對身邊的人,在他的眼裡,別人的眼神,似乎永遠帶著不屑與嘲弄,如果加上收入中斷的恐懼、家人的不諒解、親朋的恥笑,更容易摧毀原有的一點自尊與自信,興起被社會遺棄的幻覺。


 


這時候,有人選擇自暴自棄走上絕路,有人則因憤世嫉俗,做一些衝動的、非理性的暴行,鑄成難以收拾的悲劇,這些都難以預料。


 





 


印象中有這樣的新聞,有一個人能力不錯,為了帶頭和老闆爭權益,被老闆藉機炒魷魚,他為了怕妻小擔心,竟然每天假裝照常去上班,實際上是到公園去枯坐,虛耗到月底,因拿不出薪水回家,才紙包不住火的讓家人知道,你或許也聽過類似這樣的故事,你不得不同情這個人的遭遇。


 


現代企業浮沉很快,稍一營運策略失誤,就可能損失慘重,例如轉投資不當、匯兌損失、原物料漲價、同業惡性競爭、資金被掏空、夕陽產業無法重整、呆帳存貨過多,資金週轉不靈等,都可能導致短時間內「樓起樓塌」,關門大吉;


 


另外,企業出走、轉型、減資、更換經營者、技術被取代、天然災害等營運衝擊,為了應付龐大支出,經營者往往祭出減薪、併購與裁員、破產、倒閉等手段。這時,原本做得好好,甚至想要做到退休的員工,可能頓時魚池遭殃,成為被炒魷魚的犧牲者。


 





 


凡是非志願性的離職,當事人多半沒有心理準備,這對離職者來說,絕對是人生的大風暴,就算去抗爭,最後還是得悻悻然面臨「暫時失業」或「從此失業」的命運。


 


企管學者通常把失業分成「結構性失業」和「景氣性失業」兩種。前者是因為社會與世界經濟系統性的改變,例如機器代替人力,市場萎縮、供需失衡等,後者則和通貨膨脹、通貨緊縮、景氣循環等因素有關。總之,當工作不再需要那麼多人去做時,就會有一些人不幸接到「走路通知」,「丟掉飯碗」。


 





 


電子業過去是眾人稱羨的明星產業,電子新貴更號稱,到四十或四十五歲就可以因多金而提早退休,曾幾何時,當前有多少電子新貴,因為產值不如薪資,被迫無預警資遣,還有多少電子新貴,因為健康不勝負荷(得職業病)而無奈的自行離職,加入「失業一族」。


 


有些人以為,失業者是因為不努力工作,才會失去工作機會,其實,有些產業反而是因為員工太努力工作,造成生產過剩而失業。所以,完全怪罪失業者的說法,也不盡公平。


 





 



一個失業者賦閒在家,養精蓄銳之後,乾脆轉換跑道,投入其他創業機會,最後「打斷腿骨顛倒勇」獲得成功的大有人在,但是,資金不足、沒有經驗、缺乏冒險勇氣,無法自行開業,又因為無專業技術(例如電腦操作能力不足等)、年紀太大而找不到工作的「失業一族」更多。


 


另外,還有一些失業者因為找工作時心理障礙、自我設限,例如「好逸惡勞」、「挑三撿四」、「高不成低不就」,要找些「事少、錢多、離家近、睡覺睡到自然醒、數錢數到手抽筋」的機會,結果遲遲找不到工作,只好繼續蹲在家裡。


 





 


我認識一位月薪十幾萬的科技新貴,因為考績不夠好而被解聘,失業後,凡是十萬以下的工作都不屑一顧,這樣一晃就是一兩年,據說目前找工作還碰到年齡限制、技術斷層、薪資仍然不滿意等問題。一個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,再重新找工作的人,顯然要比「騎在馬背上找馬」的人吃力多了。


 


找工作被拒絕,對失業者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的打擊,值得探討的是,當我們要求企業主「給多少待遇才要做」的同時,企業主也在盤算你能帶給他「多少經驗、多少績效、多少忠誠度值得讓他們期待?」


 


居於這樣的理由,求職者最好不要只考慮自己的要求,除非你掂過自己的斤兩,「寧可失業,絕不勉強上任」,自許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。


 





 


上班族當中,有一些人屬於「所得不如才能者」,整天怨嘆老闆太苛刻,給的薪水太少,卻完全沒有跳槽的勇氣,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喜歡現在的工作,對不確定的未來沒挑戰的勇氣,又害怕跳槽不成反而失業,才會「邊怨邊做」。


 


其實,工作的意義除了領取薪水、學習成長、參與社會、奉獻才能之外,更重要的是帶給自己精神上的成就感。既然成就感也是工作的理由,「薪水高低」就不應該是唯一的考量,有了這樣的認知,或許會有助於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。


 


這個社會永遠是「工作在找人、人在找工作」,只要肯「暫時屈就」、「大丈夫能屈能伸」,理論上應該不會完全失業,所謂「一枝草一點露」、「天無絕人之路」。


 





 


有一回,在市場的馬路旁,一位老太太對我推銷一包包胡蘿蔔和馬鈴薯,她的態度誠懇有禮,一再的解釋說,根據營養師的說法,胡蘿蔔含×××,對身體的美容如何如何好,馬鈴薯含×××,對身體的健康如何如何好。一包僅十塊錢的東西,她能如此賣力的推銷,好像在賣什麼絕世珍品,絲毫不強調「一包才十塊錢」,果然吸引好多人購買,當下讓我對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的生活態度肅然起敬。


 


一個人願意拋頭露面,不嫌棄微薄收入,決心樂觀奮鬥,豈會沒事好做?再不濟也就是收入少一點罷了。通常,容易失業的人,是因為工作的可替代性太高,專業性太低,一個工作機會一堆人搶,資方就會有恃無恐的在必要時將員工一腳踢開。唯有強化自己的專業,創造市場的區隔,才能保住飯碗。


 





 


有位心理學家說過:「人往往成為在內心裡,自己啃噬自己的毒蛇。」企業為了延續生命,有時不得不「斷尾求生」。被資遣而失業,固然是人生的夢魘,畢竟不是世界的末日,絕不可往牛角尖裡鑽,自己誇大自己的悲劇,然後說:「這個社會不再需要我了!」,永遠要記得天生我才必有用。


 


失業並不丟臉,除非是盜用公款被開除,才應該顏面無光。我們確信,一般性的失業,其實是「待業」、「暫時休息」、「充電後再出發」的契機,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插曲,何況,多少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?


 





 


美國專欄作家陶樂希 狄克斯說:「我既然能熬過昨天的種種,我就能熬過今天的一切,我絕不允許自己去擔憂明天。」面對工作的困境,或是失業的打擊,千萬不能懷憂喪志,唯有:「停止憂慮,重新出發」,才能突圍自救。


 


(文、攝影 / 胡順成)


 


【繼續閱讀上一篇財富‧智慧‧點子王00036


請按下列網址】
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evin-hwu/article?mid=5408&prev=5789&next=5203&l=f&fid=16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 hwu 的頭像
    kevin hwu

    一個老留學生 kevin Hwu

    kevin h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