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引述】


 


 


印象中有一則新聞報導說,新竹縣一位國中生,因羨慕同學攜帶酷炫手機,自己卻沒錢購買,有一天,剛好陪同學到一家手機行,就順手摸走了一支手機和擴充卡。回家後,他開始感到不安和後悔,第二天,就把手機和擴充卡放回那家商店的信箱,並且附了一封道歉信。信中很誠懇的請求老闆原諒他一時的貪念和愚蠢的行為。


 


老闆夫婦被他的行為感動了,決定要原諒他,無奈先前已向警方報過案。


 


警方根據監視器拍下的畫面,查訪到那位少年,少年當場承認,那家商店的老闆夫婦也主動向警方求情,希望能原諒他一次。這件「竊盜案件」,在法律上不是「告訴乃論」,無法撤銷,最後只能依法移送。


 


據了解,這位學生的家庭還算健全,在校各項成績的表現也很不錯,對自己一時糊塗的犯行深有悔意,所以警方和這對夫婦都答應,要在法庭上幫他向法官求情,讓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。


 


 


 


【新聞眉批】


 


 


希臘人很早就意識到,人類悲劇和痛苦的源頭何所從來,因此,他們透過戲劇的藝術手法,將這個人類古早以來,就不斷輪迴的災難與宿命,生動的刻畫出來。希臘悲劇機諷的意味濃厚,悲憫、警示的用心良苦,無論是從戲劇藝術的觀點或是從人性分析的角度來看,都是恢宏剔透。「伊迪帕斯王(Sophocles, Oedipus the king)」的故事,即是其中一部不朽經典。


 


究竟希臘人對於人類的悲劇有什麼「核心概念」的發現呢?以我粗淺的體會,比較聚焦於:「人類因為有慾望,導致悲劇如影隨形,若要免於悲劇,唯有先克服慾望的綑綁,掙脫慾望的枷鎖。」換一種說法是:「有慾望就有悲劇,要免於悲劇,就要先釐清慾望,力求跨越慾望的誘惑」。(卡奴若能覺悟這點,就不會再是個卡奴;屋奴若覺悟這點,就不會再是個屋奴),這樣的說法,也許有人會認為陳義太高,難以辦到,不過至少它是個「讓人覺悟的目標」。兩千多年來,佛教暢言「貪、瞋、痴」三毒之害,也在提醒人們要努力降伏慾望的魔障。


 


人類面對悲劇,無力自我改造,無法明白脫身,以致於一代傳一代的人,都在同樣或類似的悲苦中浮沉,也許正是「希臘悲劇」所要揭櫫的核心議題──「慾望支配著人類永恆的悲傷」。


 


從上述提到的新聞事件,我們可以從這個年輕人的身上,很清楚的看到,當一個人任由慾望肆意操控,無法拿捏分寸時,這個人其實已經隱隱約約的掉入了一個悲劇的陷阱,在千分之一秒轉念的瞬間,「正、反」命運的最終分水嶺,已然降臨在這個人的身上。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,要恨什麼呢?我想,或許只能恨自己無法打敗「慾望那個魔鬼」了。


 


慾望,是悲劇的火種,你看每天的社會新聞,哪一件不是被「慾望」炮製出來的「成品」?大至最近「衍生性商品」出問題,動搖世界金融,連翻骨牌效應的「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」事件;製售毒奶粉禍害無辜消費者的奸商事件;政客疑似將公產納入私囊的醜聞事件;股市崩盤跌破十年、二十年線的股災導致股民慘賠事件;學生偷竊自行車事件;台商包二奶事件;金光黨騙人事件;企業老闆捲款逃到國外事件……每一個敗德坑人事件,你都無法將「慾望的惡魔」從中抽離。


 


讓不該有的慾望無限上綱,自己壓抑不了,別人也勸阻不了,等於是落入了古老希臘的預言,淪為悲劇的角色,最後自取其苦,其誰能怨?


 


(文、圖 / 胡順成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 hwu 的頭像
    kevin hwu

    一個老留學生 kevin Hwu

    kevin h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