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




 


昨天,在一個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口,剛剛變綠燈,有人已經耐不住性子的向前走了。


 


突然,從老遠的地方傳來「嗚、嗚、嗚」的救護車警笛,聽起來就十萬火急,面對這個緊急狀況,車輛、行人紛紛閃避,讓出一條道路,沒想到一位中年男子和中年婦女,只看綠燈,不管救護車,繼續向前走去。


 


路旁的人發現不對,就大叫:「不要過去!不要過去!」


 


那位男子先停下後退,女的也跟著停下來,救護車剛好從他們的身前擦身而過,差個零點零幾秒,大概就會有車禍發生了吧!


 



 


大叫的那位女士向我抱怨說:「有的人走路真的很白目,不知道那樣有多危險!」


 


事後,我仔細想這個問題,發現有幾個可能:其一是,有的人完全如日本人常說的:「信號無視」,也就是說,無視於信號的存在。其二是,有的人認為,車子一定會讓我。其三是,現在是綠燈了,我為什麼不能走?


 


其四是,僥倖心理,我一定可以在救護車到達之前走過去。其五是,那個人在想事情,心不在焉,所謂的幌神,根本沒有察覺救護車已經逼近。其六是,那個人根本是重聽或耳聾,聽不見救護車的鳴笛聲 ………


 


光一個「闖救護車通行」就有無數種可能,每一種可能,都隱含造成重大車禍傷亡的機率。


 


如果你是那位開救護車的人,你會有多急?


 



 


這裡面,除了重聽者最危險也最情有可原之外,其他的情形幾乎都是不可原諒,因為他們都是「習慣不好」、「自私自利」、「沒有耐心」、「忽視別人」、「不尊重救護車裡病患分秒必爭的危急」「把交通號誌當做參考而已」、「沒有同理心」、「阻礙救人」…… 的惡劣表現。


 


如果,自己要置身險境,那是他自己的無知,也就罷了。問題是,因為那些人的無知,連帶害了別人,也危及自己,才是問題的所在。


 


台灣交通的安全指數應該很低吧,老外看台灣就常這麼批評,不管自己或人家死活的「駕駛人」和「行人」真的不在少數,這應該就是車禍發生的機率這麼高的原因吧!


  


明明是紅燈了還要搶過去。


明明是車輛要轉彎的地方,偏偏有人就要站得很出來。


明明是斑馬線,車不讓人。


明明是大家擠成一團,還是有車輛要蛇行。


明明是轉彎車,不讓直行車。


明明是救護車來了,讓也不讓。


明明要轉彎,也不打方向燈,嚇死人。


明明是路中間,也要上下車。


明明是雙黃線,還是要跨越。


明明是單行道,還是在逆向行駛。


明明是慢車道,還要開快車。


明明是自己戴安全帽,搭載的小孩卻沒戴。


 


總之,說也說不完……


 



 


人性裡,有很多被膨脹的「自我」,以我為中心以我為優先的「自我」。


這種自我,完全沒有「社會成熟度」、「沒有公德心」、「沒有責任感」,走出馬路看看,這樣的鬧劇,時時在上演。


 



 


靠重罰,固然有些嚇阻作用,卻不能完全阻絕那些僥倖心態者的橫行無忌。要改善上面說的那些脫序的現象,恐怕只能靠眾人的覺醒和覺悟了。


 


車禍往往要付出極悲慘的代價,拖累無辜,造成無法彌補的傷痛與遺憾。


 


事情沒有發生,不代表不會發生。一旦發生了,悔恨也遲了,回頭也不可能了,傷心也無濟於事了,這就是我們最害怕的「無常」啊!


 



 


和救護車賽跑的人,是很可笑也很可悲的人,讓人嚇出一身冷汗。


我們很容易看見別人的愚痴,因為我們是旁觀者清。


 


當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,我不敢保證自己「沒有恍神的時候」、「沒有瞬間做出愚痴判斷的時候」、「沒有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的時候」「沒有只顧自己的處境忽略了別人處境的時候」「沒有誤導別人判斷的時候」「沒有……的時候」。前車之鑑,我把警惕放在心上,寫在我的部落格。


 



 


和救護車賽跑,是一個「安危一瞬間」、「一念天堂,一念地獄」的分水嶺。


 


我常想,什麼都要搶快,搶先,搶第一的社會行為模式當中,我們到底怎麼了?這是一個瘋狂世界嗎?


 


快了又如何?慢一點又如何?搶了一個紅燈,還不是會遇到下一個紅燈?我們為什麼要逞一時之快,拿一條命來做賭注?


 


緩慢生活看世界,我們才能看清楚人的荒謬性,我們也才得以重拾「慢一步海闊天空的優游人生」,您說是嗎?


 


(文、攝影 / 胡順成)


 


 


【繼續閱讀上一篇(人性修理站)00040


請按下列網址】


 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evin-hwu/article?mid=7451&prev=9314&next=6605&l=f&fid=13


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 hwu 的頭像
    kevin hwu

    一個老留學生 kevin Hwu

    kevin h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